• 主页 > 养殖知识
  •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html模版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以50名边疆某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目前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并从社会、学校组织、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分析职业倦怠成因,为从事教育工作者更全面了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字: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0.引言

    目前职业倦怠的定义广泛引用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表现出的一种人格解体、情绪衰竭和缺乏个人成就感[1]。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大致可分为生理上头疼、胸闷、乏力、睡眠障碍等,心理上的焦躁、易怒、孤僻等,严重者可能导致精神抑郁;教学上热情不足,课堂教学满足于应付,甚至有厌恶情绪;对科研缺乏热情,动力不足或因能力所限干脆弃之不为;对待学生缺乏关爱和耐心,师生关系淡漠[2]。

    1.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50名边疆某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通过网络测试在预定时间,回收有效测试问卷50份,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以边疆民族地区某职业学院50名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21人,女29人;本科30人,硕士20人;年龄28-34岁,平均年龄为30.2岁。结果显示(1)情绪衰竭维度,66.3%感觉工作不快乐,会感到情绪失落甚至有时失控。(2)成就感维度,75.4%感到工作枯燥单调,很少体验到成功;78.1%觉得工作效率低;78.6%感到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3)工作的态度维度,79.8%感到现在的学生无法管,特别是中专生无法沟通,他们表示管理学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4)离职愿望维度,50.7%认为工作仅仅为了工作,若能暴富就辞职,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跳槽。56.7%感到工作让人心力衰竭,甚至想现在就退休。

    3.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3.1个人方面

    青年教师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不久,职业上还存在一定的选择空间,职业忠诚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化,在家庭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多重压力的情况下,青年教师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控制感缺失现象,进而导致工作热情和生活热情的缺失;部分青年教师选择从事职业教育事业是迫于就业压力而找一份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另一部分青年教师迫于家长的压力而选择回到离家比较近的单位。

    3.2学校方面

    学校是诱发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通常毕业名校,通过择优进入职业院校工作,心中怀有教书育人的梦想,当教师理想不能在讲台上实现或者现实的教育工作与理想的工作不匹配,自己的才华在讲台上得不到展县,就出现了职业倦怠,具体原因包括:

    3.2.1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班主任工作呈现正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水平高于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水平,班主任忙于应付各类表格,辅导员完全成为督促班主任落实工作的监督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职责上的交叉重叠、分工不清,职权不明,造成了工作上的混乱,在缺乏工作交流和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两者会出现摩擦甚至出现矛盾对立局面[3]。主题不明的班主任例会既浪费时间,又导致班主任的对抗情绪。

    3.2.2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收入差距呈现正相关

    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从事相似性质的工作,部分青年教师的绩效工资明显高于其他教师,导致低收入教师群体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及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消极情绪,长期的消极情绪积累,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通常用冷漠、悲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事及工作对象,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明显。

    3.2.3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素质成正相关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反应越积极,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学生与教师互动越多、课堂越活跃,教师在课堂中越能体验到积极情绪,反之则教师会产生无助感和对课堂产生焦虑情绪。长期接触到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教师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消极的对工作进行评价,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明显。

    3.3社会方面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面临诸多来自社会方面的心理压力。一是青年教师本身都属于高学历人才,而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尊重并不像公务员系统的工作人员一般;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也有过高期望,青年教师为了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高期望,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付出与回报无正相关,教师的劳动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不明显,教师的付出不被认可,给青年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3.4家庭方面

    随着青年教师组建自己的家庭,在长期家庭观念中对教师的认知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大多数家庭成员认为教师有两个长假期,周末正常休息,平时正常下班,所以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承担家务及带孩子责任,教师自己也会给自己类似的定义,青年教师在家庭琐事中难以抽出时间完成自身提升而知识枯竭,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4.结语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很多,但职业倦怠的研究是一个时代性的热点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本研究以边疆民族地区某职业院校为例,探究了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成因,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的研究应该联合更多研究者投入到其中,共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3)

    [2]李莹莹.象牙塔中的隐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审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3]何春兰.杨志亮,探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2011(27)

    [4]许绘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职教研究,201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德宏州职业教育与农村脱贫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ZZX110;德宏职业学院校本课题“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干预研究——以德宏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XJ2019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玉军,(1989-)男,云南保山人,德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onrmal.com/index.php/yangzhizhishi/13613.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